工程案例
-
- 黃山市自來水有限公司
- CD型電動葫蘆
-
- 安徽彩建鋼結構有限公司
- LD型電動單梁起重機
-
- 肥東縣汙水處理廠
- LX型電動單梁懸掛起重機(防爆起重機)
-
- 茶花現代家居用品(滁州)有限公司
- LH型電動葫蘆橋式起重機
-
- 合肥鍛壓集團有限公司
- QD型吊鉤橋式起重機
-
- 中鐵十三局(巢湖)項目部
- MH型門式起重機
-
- 北京城建(蕪湖東)項目部
- MG型門式起重機
-
- 馬鞍山市海天重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MB型半門式起重機
行業動態
2021年:迎來跨越式發展
“10+m+n”平台體係加速構建
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台發展迅速,逐漸從概念走向落地,多層次、係統化的平台體係基本形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加快企業轉型、有序複工複產等提供了有效支撐。綜合型“雙跨”平台獲得各方高度認可,海爾、東方國信、用友等十大“雙跨”平台平均接入工業設備達到140萬台/套、工業APP突破7000個、服務工業企業超過1萬家。特色型行業和區域平台快速發展,中聯重科、中國電子、中海創等一批龍頭企業基於自身行業知識稟賦加速平台布局,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平台近100家。專業型平台不斷湧現,和利時、雲道智造、蘭光創新等企業圍繞工業協議解析、工業大數據分析、工業仿真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專注特定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成為技術單點突破的重要抓手。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將在“新基建”浪潮背景下,實現平台模式創新、工業設備上雲、數字化管理、試驗等能力的持續提升,平台功能更加完備,多層次平台體係更加完善。
“平台+技術”
2020年,圍繞“平台+新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取得快速的發展,各企業積極探索在不同工業場景中深化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和工業互聯平台的融合應用,湧現出一批典型應用場景。一是商飛、華為、阿裏巴巴等企業積極開展“工業互聯網+5G”應用實踐,逐步建立涵蓋網絡、設備、模式、算法、安全、標準等環節的新型工業互聯網體係。二是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平台融合加速,形成了智能檢測、工藝優化、輔助決策等創新應用,推動建模優化與迭代升級,增強工業互聯網平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區塊鏈助力平台構建可信數據資源存儲、管理和服務體係,推動平台數據的歸屬確權、安全傳輸和可靠交易。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將加快形成一批麵向設計仿真、生產控製、質量監測、物流配送、供應鏈協同等工業場景的融合創新應用,進一步為新技術在工業領域落地提供關鍵支撐,推動融合發展邁向新高度。
“平台+行業”
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加速在垂直行業落地深耕,已廣泛滲透應用到鋼鐵、石化、工程機械、電子信息等30多個行業,平台行業賦能水平不斷提升。企業聚焦行業痛點問題,將技術突破、模式創新與產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形成了一批麵向特定場景、具有推廣價值的行業係統解決方案。舊動能改造方麵,在原材料、高端裝備、消費品和電子信息等行業,基於平台的質量管控、設計優化等智能解決方案持續湧現,以“提質、降本、增效”為目標有效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培育方麵,融合創新成為行業轉型主旋律,平台催生出製造協同、能力共享、工業金融、零工經濟等一批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拓展市場新空間。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將在細分垂直領域進一步普及推廣,全麵賦能傳統產業,加速形成一批 “平台+行業”優質解決方案,提高行業整體資源配置效率,加速培育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按需製造、共享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實現行業企業的創新發展。
“平台+區域”
2020年,國家層麵和地方層麵產業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加速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為塊狀經濟服務。支持江蘇、上海、浙江、安徽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麵向北京、青島、南京、蘇州等重點地區布局“7+12”平台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各地依托平台打破區域行政劃分和市場壁壘,優化地區產業空間布局、科技協同創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加速區域內科技、人才、資本、土地等要素資源集聚和共享,工業互聯網平台成為加速帶動區域產業提質增效的有力支撐。
展望2021年,將形成一批麵向“塊狀經濟”發展的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台,進一步整合地方工業互聯網平台創新資源與行業需求,為地方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
“平台+雙鏈”
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台聚焦防疫複工難點痛點,加強協同配合,持續在疫情防控、物資配送、複工複產等領域釋放賦能作用,有力支撐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一方麵,海爾、騰訊等企業通過平台擴大物資匯聚、供需對接、動態調配等產品及服務供給,有效緩解複工防疫物資及原材料短缺,助力企業生產協同、柔性轉產和產能共享,產業鏈加速協同複工複產、快速實現達產增產。另一方麵,智能雲科、阿裏巴巴等平台解決方案提供商幫助製造企業在疫情期間大力推行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等新模式,推廣在線協同設計、遠程設備維護、生產遠程調度、車間無人管控等應用,實現“停工不停產”“減人不減產”,保障了供應鏈的穩定運行。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將亟需作為支撐人、機、物等全社會製造資源泛在連接、柔性配置和聚合共享的重要基礎設施,為“補鏈”“優鏈”“強鏈”等提供有力保障,助力構建安全、敏捷、經濟的現代供應鏈。
“平台+生態”
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台融通發展生態不斷壯大,各類平台建設主體依托自身發展優勢,加速從產業鏈整合向跨行業、跨界融合互補方向轉型,構建以平台為球友会体育的製造業協同創新發展生態。一是跨產業協作不斷增強,基於平台的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持續湧現,共享經濟、平台經濟、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加速形成。二是跨地區合作不斷深化,多領域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集聚區初步形成。長三角、成渝等產業集聚區陸續簽署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戰略合作協議,協同推動產融產教對接、應用推廣。三是跨領域服務不斷優化。圍繞技術服務、監測分析、數據管理、質量管理、標準管理等領域培育33家公共服務平台,多層次、專業化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體係正加速在全國範圍內落地,全方位保障工業互聯網平台健康發展。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產業集聚效應將更加顯著,進一步促進產業、科技、金融對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湧入融合創新技術、典型應用場景、行業解決方案等投資領域,加速平台關鍵球友会体育技術突破和落地,加速完善平台產業生態體係。
平台體係尚不成熟
球友会体育技術積累不足
從供給看,我國工業互聯網平台發展的基礎支撐產業薄弱,50%左右的工業PaaS平台采用國外開源架構,90%以上的CAD、CAE、PLM高端工業軟件市場被歐美企業壟斷。從需求看,製造企業傾向於將有限的資金傾斜到設備自動化改造上,軟件應用投入不足,“重硬輕軟”現象依然嚴重,缺乏以需求牽引供給的發展環境,影響了工業互聯網平台球友会体育技術的持續迭代和功能演進。
解決方案有待成熟
第一,企業“不敢用”。部分製造企業擔心應用工業互聯網平台時會導致業務出錯或進度受阻,管理者害怕由於平台不夠安全可靠而承擔責任。第二,企業“不願用”。即使在某些領域國內已存在較好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解決方案,部分企業仍傾向於使用國外工業軟件或係統,嚴重阻礙了解決方案的應用推廣。第三,企業“不會用”。製造企業信息化基礎參差不齊,很多企業難以實現對解決方案的“即插即用”,阻礙了平台應用的持續深化。
人才供需結構失衡
一方麵,“育人難”。另一方麵,“留人難”。互聯網公司往往用數倍於工業企業的年薪挖人,有工業知識經驗的開發人員頻頻轉入互聯網行業,加劇了複合型人才的結構性短缺,難以為平台建設及應用推廣提供有效支撐。
生態體係尚不完善
第一,資源整合能力不足。國內缺少類似西門子、GE等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產業巨頭,平台企業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資源共享和整合能力不夠。第二,優質平台供給不足。我國製造企業的行業機理、工藝流程、模型方法等工業知識積累較薄弱,存在低層次平台重複紮堆的現象。第三,金融服務能力不足。平台建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資本市場目前對平台的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大量平台企業初期無法獲得足夠充足恒定的資本投入。
強化前瞻布局 提升服務能力
完善平台發展標準體係建設
持續完善融合發展政策體係,推動研製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相關的配套文件,將工業互聯網平台作為融合發展突破口和著力點,破除妨礙平台發展的體製機製問題。
推動平台規模化推廣和迭代創新
麵向裝備製造、原材料、消費品、綠色製造、安全生產等重點行業領域,持續深化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平台和特點鮮明的區域型、特色型、專業性平台建設。加快推動企業設備上雲和業務係統向雲端遷移,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示範區建設,打造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勁的工業互聯網發展高地。
加快“平台+新技術”融合創新發展
加快製定工業互聯網平台技術產業圖譜,著力突破邊緣計算、工業機理模型、低代碼開發等關鍵技術,超前布局數字孿生、雲化仿真設計與運營管理軟件等,提升安全可靠發展能力。聚焦“平台+5G”“平台+區塊鏈”“平台+AR/VR”等技術融合趨勢開展試點示範遴選,加快培育一批平台創新解決方案和一批高價值工業APP,提升平台產品及服務供給能力。
完善平台公共服務體係
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平台應用創新中心建設,整合地方創新資源與行業需求,搭建麵向平台解決方案供需對接、成果推廣的公共服務平台,加強創新中心之間的協同聯動,打造多方聯動、協同創新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服務體係。
加速打通金融鏈人才鏈產業鏈
支持打造工業互聯網人才實訓基地,通過 “新工科”建設等方式,開展多層次人才培訓、宣貫推廣和應用實踐,培育工業互聯網領域複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創業板、科創板等政策機製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產融結合創新發展,進一步強化產業鏈、金融鏈、人才鏈的聯通對接和相互賦能。充分發揮聯盟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深度行、現場會等活動,係統推進成果應用推廣,營造產業發展良好氛圍。
來源:工信頭條 2021-02-08
“10+m+n”平台體係加速構建
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台發展迅速,逐漸從概念走向落地,多層次、係統化的平台體係基本形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加快企業轉型、有序複工複產等提供了有效支撐。綜合型“雙跨”平台獲得各方高度認可,海爾、東方國信、用友等十大“雙跨”平台平均接入工業設備達到140萬台/套、工業APP突破7000個、服務工業企業超過1萬家。特色型行業和區域平台快速發展,中聯重科、中國電子、中海創等一批龍頭企業基於自身行業知識稟賦加速平台布局,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平台近100家。專業型平台不斷湧現,和利時、雲道智造、蘭光創新等企業圍繞工業協議解析、工業大數據分析、工業仿真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專注特定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成為技術單點突破的重要抓手。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將在“新基建”浪潮背景下,實現平台模式創新、工業設備上雲、數字化管理、試驗等能力的持續提升,平台功能更加完備,多層次平台體係更加完善。
“平台+技術”
2020年,圍繞“平台+新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取得快速的發展,各企業積極探索在不同工業場景中深化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和工業互聯平台的融合應用,湧現出一批典型應用場景。一是商飛、華為、阿裏巴巴等企業積極開展“工業互聯網+5G”應用實踐,逐步建立涵蓋網絡、設備、模式、算法、安全、標準等環節的新型工業互聯網體係。二是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平台融合加速,形成了智能檢測、工藝優化、輔助決策等創新應用,推動建模優化與迭代升級,增強工業互聯網平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區塊鏈助力平台構建可信數據資源存儲、管理和服務體係,推動平台數據的歸屬確權、安全傳輸和可靠交易。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將加快形成一批麵向設計仿真、生產控製、質量監測、物流配送、供應鏈協同等工業場景的融合創新應用,進一步為新技術在工業領域落地提供關鍵支撐,推動融合發展邁向新高度。
“平台+行業”
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加速在垂直行業落地深耕,已廣泛滲透應用到鋼鐵、石化、工程機械、電子信息等30多個行業,平台行業賦能水平不斷提升。企業聚焦行業痛點問題,將技術突破、模式創新與產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形成了一批麵向特定場景、具有推廣價值的行業係統解決方案。舊動能改造方麵,在原材料、高端裝備、消費品和電子信息等行業,基於平台的質量管控、設計優化等智能解決方案持續湧現,以“提質、降本、增效”為目標有效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培育方麵,融合創新成為行業轉型主旋律,平台催生出製造協同、能力共享、工業金融、零工經濟等一批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拓展市場新空間。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將在細分垂直領域進一步普及推廣,全麵賦能傳統產業,加速形成一批 “平台+行業”優質解決方案,提高行業整體資源配置效率,加速培育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按需製造、共享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實現行業企業的創新發展。
“平台+區域”
2020年,國家層麵和地方層麵產業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加速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為塊狀經濟服務。支持江蘇、上海、浙江、安徽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麵向北京、青島、南京、蘇州等重點地區布局“7+12”平台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各地依托平台打破區域行政劃分和市場壁壘,優化地區產業空間布局、科技協同創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加速區域內科技、人才、資本、土地等要素資源集聚和共享,工業互聯網平台成為加速帶動區域產業提質增效的有力支撐。
展望2021年,將形成一批麵向“塊狀經濟”發展的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台,進一步整合地方工業互聯網平台創新資源與行業需求,為地方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
“平台+雙鏈”
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台聚焦防疫複工難點痛點,加強協同配合,持續在疫情防控、物資配送、複工複產等領域釋放賦能作用,有力支撐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一方麵,海爾、騰訊等企業通過平台擴大物資匯聚、供需對接、動態調配等產品及服務供給,有效緩解複工防疫物資及原材料短缺,助力企業生產協同、柔性轉產和產能共享,產業鏈加速協同複工複產、快速實現達產增產。另一方麵,智能雲科、阿裏巴巴等平台解決方案提供商幫助製造企業在疫情期間大力推行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等新模式,推廣在線協同設計、遠程設備維護、生產遠程調度、車間無人管控等應用,實現“停工不停產”“減人不減產”,保障了供應鏈的穩定運行。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將亟需作為支撐人、機、物等全社會製造資源泛在連接、柔性配置和聚合共享的重要基礎設施,為“補鏈”“優鏈”“強鏈”等提供有力保障,助力構建安全、敏捷、經濟的現代供應鏈。
“平台+生態”
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台融通發展生態不斷壯大,各類平台建設主體依托自身發展優勢,加速從產業鏈整合向跨行業、跨界融合互補方向轉型,構建以平台為球友会体育的製造業協同創新發展生態。一是跨產業協作不斷增強,基於平台的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持續湧現,共享經濟、平台經濟、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加速形成。二是跨地區合作不斷深化,多領域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集聚區初步形成。長三角、成渝等產業集聚區陸續簽署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戰略合作協議,協同推動產融產教對接、應用推廣。三是跨領域服務不斷優化。圍繞技術服務、監測分析、數據管理、質量管理、標準管理等領域培育33家公共服務平台,多層次、專業化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體係正加速在全國範圍內落地,全方位保障工業互聯網平台健康發展。
展望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台產業集聚效應將更加顯著,進一步促進產業、科技、金融對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湧入融合創新技術、典型應用場景、行業解決方案等投資領域,加速平台關鍵球友会体育技術突破和落地,加速完善平台產業生態體係。
平台體係尚不成熟
球友会体育技術積累不足
從供給看,我國工業互聯網平台發展的基礎支撐產業薄弱,50%左右的工業PaaS平台采用國外開源架構,90%以上的CAD、CAE、PLM高端工業軟件市場被歐美企業壟斷。從需求看,製造企業傾向於將有限的資金傾斜到設備自動化改造上,軟件應用投入不足,“重硬輕軟”現象依然嚴重,缺乏以需求牽引供給的發展環境,影響了工業互聯網平台球友会体育技術的持續迭代和功能演進。
解決方案有待成熟
第一,企業“不敢用”。部分製造企業擔心應用工業互聯網平台時會導致業務出錯或進度受阻,管理者害怕由於平台不夠安全可靠而承擔責任。第二,企業“不願用”。即使在某些領域國內已存在較好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解決方案,部分企業仍傾向於使用國外工業軟件或係統,嚴重阻礙了解決方案的應用推廣。第三,企業“不會用”。製造企業信息化基礎參差不齊,很多企業難以實現對解決方案的“即插即用”,阻礙了平台應用的持續深化。
人才供需結構失衡
一方麵,“育人難”。另一方麵,“留人難”。互聯網公司往往用數倍於工業企業的年薪挖人,有工業知識經驗的開發人員頻頻轉入互聯網行業,加劇了複合型人才的結構性短缺,難以為平台建設及應用推廣提供有效支撐。
生態體係尚不完善
第一,資源整合能力不足。國內缺少類似西門子、GE等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產業巨頭,平台企業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資源共享和整合能力不夠。第二,優質平台供給不足。我國製造企業的行業機理、工藝流程、模型方法等工業知識積累較薄弱,存在低層次平台重複紮堆的現象。第三,金融服務能力不足。平台建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資本市場目前對平台的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大量平台企業初期無法獲得足夠充足恒定的資本投入。
強化前瞻布局 提升服務能力
完善平台發展標準體係建設
持續完善融合發展政策體係,推動研製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相關的配套文件,將工業互聯網平台作為融合發展突破口和著力點,破除妨礙平台發展的體製機製問題。
推動平台規模化推廣和迭代創新
麵向裝備製造、原材料、消費品、綠色製造、安全生產等重點行業領域,持續深化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平台和特點鮮明的區域型、特色型、專業性平台建設。加快推動企業設備上雲和業務係統向雲端遷移,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示範區建設,打造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勁的工業互聯網發展高地。
加快“平台+新技術”融合創新發展
加快製定工業互聯網平台技術產業圖譜,著力突破邊緣計算、工業機理模型、低代碼開發等關鍵技術,超前布局數字孿生、雲化仿真設計與運營管理軟件等,提升安全可靠發展能力。聚焦“平台+5G”“平台+區塊鏈”“平台+AR/VR”等技術融合趨勢開展試點示範遴選,加快培育一批平台創新解決方案和一批高價值工業APP,提升平台產品及服務供給能力。
完善平台公共服務體係
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平台應用創新中心建設,整合地方創新資源與行業需求,搭建麵向平台解決方案供需對接、成果推廣的公共服務平台,加強創新中心之間的協同聯動,打造多方聯動、協同創新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服務體係。
加速打通金融鏈人才鏈產業鏈
支持打造工業互聯網人才實訓基地,通過 “新工科”建設等方式,開展多層次人才培訓、宣貫推廣和應用實踐,培育工業互聯網領域複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創業板、科創板等政策機製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產融結合創新發展,進一步強化產業鏈、金融鏈、人才鏈的聯通對接和相互賦能。充分發揮聯盟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深度行、現場會等活動,係統推進成果應用推廣,營造產業發展良好氛圍。
來源:工信頭條 2021-02-08